
新闻动态
以农产品视角简单切入,丽水茶业显得格外与众不同。
“茶叶历来是高度商品化的产品,以丽水为例,只有占总产量不到10%的茶叶在本地被消费,其余都卖到了全国、乃至世界各地。”市农业局农作站站长潘建义说。
在身为茶产业技术推广专家的潘建义看来,这也正是丽水茶产业生生不息、发扬光大的根本原因之一:“如果单纯依赖本土市场的‘提篮小卖’,丽水茶业发展早就停滞了。”
事实上,早在十多年前,丽水茶商就开始通过参与各类茶博会“走出去”,浙南茶叶市场与国内最大的南北中转茶叶市场——山东济南茶市的成功对接,便是这个过程中的“神来一笔”。
作为中国绿茶一类适生区,丽水茶产业已经连续15年实现产销两旺。在致力于实现“茶树品种良种化、品质生态化、产品品牌化、生产标准化、经营集约化”的过程中,丽水茶叶种植面积、产量、产值持续增长——
截至2015底,全市已有160个产茶乡镇、2000多个产茶村,投产茶园平均亩产值6537元,每公斤茶青的平均收购价达97.94元,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-15%。其中松阳一地的茶叶产值就达到了11.81亿元,紧随其后的遂昌县为6.18亿元,缙云、景宁、莲都和龙泉也都突破了2亿元,
出类拔萃的高效益,得益于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巧妙结合,促使名优茶产业快速发展,进而形成了茶叶良种早生、高产、优质等一系列优势。这样的优势,在春茶市场彰显得淋漓尽致。
“乌牛早是‘明前茶’,只有在气温达到10℃以上,包裹在棱片里的两片嫩芽才会冒头,单是采茶工采摘的工价,每公斤就达到200元。”景宁茶农陈论强,每年都要与时间赛跑、抢收春茶。
春茶中著名的“明前茶”,是带着鲜明文化特点的区域性概念。
在丽水,茶叶早发品种一般在惊蛰至春分时萌芽,清明前可以采摘。经过漫长冬季,茶树养分储存充裕,加上初春的低气温令茶树生长缓慢,作为茶叶主要品质指标的茶氨基酸含量达到最高,而含涩味的茶多酚则相对处于较低水平。明前茶的声誉,正是源于其品质与稀有。
回到绿茶工艺的普遍性概述。它由鲜叶、杀青、揉捻、干燥四个环节构成,地理、气候与茶树品类的差异,加上加工手法及用叶量的不同,都会影响茶的“色、香、味、形”。曾被列为贡品茶的景宁惠明茶、龙泉贡茶、遂昌太须妙露,都是此间翘楚,以“一杯淡、二杯仙、三杯醇、四杯五杯韵犹存”而著称于世的惠明茶,还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酒并肩夺金,蜚声全球。
去年,丽水的春茶产量为1.39万吨,同比只增长了6.23%,但产值却达到了19.48亿元,同比增长12.29%。“精品茶”的价值潜力,由此可见一斑。
香茶北上力拓市场版图
“丽水哪儿的茶卖得最好?这问题非常外行。”市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秦国隆在接受采访时,直截了当且言简意赅,“茶产业不断细分市场,种茶的不制茶,制茶的不卖茶,而分工细化正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典型标志。”
也正因为如此,尽管已经拥有了景宁金奖惠明、松阳银猴、遂昌龙谷、莲都丽早香、龙泉金观音、青田御茶、云和仙宫雪毫、庆元百山红茶、缙云仙都笋峰(黄茶)等一批精品名茶,但丽水仍在孜孜寻找新的茶产业增长极。
事实上,论及历史、品质与口感,丽水的茶叶产地类似于法国红酒产区,曾多以区域化、个性化而闻名。然而虽然各地都有好茶,但或是产量有限,或是品牌影响力过于分散,但如果盲目整合,品质的不稳定和渠道的弱势又会成为新的瓶颈。
“丽水香茶”便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。作为公用品牌的创新探索,丽水香茶积极尝试参与全球视野范围的茶产业分工为目标,“市—县—企业”抱团形成品牌合力共闯市场,这不仅是为了顺应市场发展趋势,在更大范围中寻求合作、实现共赢,更是为了打破区域界限,以市场为导向,打造丽水茶业发展的新常态。
“从2012年底开始,国内茶叶消费的重点人群开始转向普通百姓,茶叶市场出现了‘早茶不火,高档不俏,茶价趋民,经年销售’的新特点,这也意味着,茶产业正面临着从经营理念到产业、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。”潘建义坦言,“十三五”是茶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期,“谁先顺应了全国经济和茶叶市场变化的新需求,谁就能占得先机。”
需求动力的变化,是考量丽水茶业现在与未来的逻辑起点。“我们提前十年谋划,打造老百姓消费得起的‘丽水香茶’品牌,并以此为突破口,全面拓展北方市场。”市农业局副局长张国平说。
2006年,丽水香茶抵达第一站北京。2007年在杭州,2008年在宁波,2009年在沈阳,2010年在西安,2011年在哈尔滨、济南,2012年在杭州,2013年在南京、济南,2014年在太原,2015年在郑州……
持之以恒“走出去”的战略,令丽水香茶这一公用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。去年,丽水的松阳香茶在渤海商品交易所的成交量达7506万公斤,交易额逾114.7亿元。目前,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市销售丽水香茶,三年两次在济南举办丽水香茶专场推介会后,济南一跃成为丽水香茶辐射北方市场的集散中心,销量占北方市场总量的八成。今年5月下旬,第三届丽水香茶推介会将再度花落济南,“香茶北上”的版图,正在逐年稳健扩张。
细化分工精铸全产业链
产业基础与工艺传承,是丽水茶业得以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过去,无论是茶梗的收集还是茶形的控制,都是劳动密集型的活儿。而现在,这样的工作逐渐过渡为机械操作,显得更专业化、标准化。
“收购了毛茶后,第一步工序就是‘拣剔’,按照茶叶形状精选分类,剔除茶梗,然后进行后期加工。”潘建义说,丽水茶农很早就发现了机械化、智能化的好处——最早从韩国进口一台色选机的价格是120万元,茶农愿意投入这么大成本的原因是,机器每天能分拣5000公斤茶叶,而人工拣梗不但费时费力,而且每公斤成本至少2.4元,细账一算,购机成本一年就能赚回来。
率先脱离纯手工作业的茶农,开启了丽水茶业工业化改造与产业链拓展的先河。“不仅是产地决定茶叶的特点,拼配、炒制工序的把控差异也会使成品茶呈现不同的香韵品质。”秦国隆说,标准化的机械工艺能最大限度规避纯手工导致的品质不稳定,“好茶,就是把技术特点和产地优势联袂发挥到极致的结果。”
如今,从茶园的田间管理,到采摘的标准流程,再到加工的质量控制,直至流通的安全保障,丽水茶都有了科学的工艺流程和严格的管理标准。
最直观的成就是,全国仅两处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机茶示范基地,其中之一便花落丽水。今年3月,松阳县还成功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验收,率先晋级为全省首个绿色食品原料(茶叶)标准化生产基地。
梧桐枝繁百凤栖。这片茶业的热土上,无数企业蓬勃兴盛。去年,我市建成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的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已达15个,位居全省之首。在松阳浙江振通宏茶叶有限公司,大量中低档茶和生产名优茶过程中产生的茶末、茶片和茶梗全部“变废为宝”,用于生产凉水即可冲泡的速溶茶粉。
“单是振通宏一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,一年就能消耗1.5万吨毛茶,相当于‘吃尽’全市一半的茶叶还绰绰有余。”潘建义说。尽管用纯经济的方式,还难以推导出茶叶生产的工业化结果与茶饮料的新领域方向,但对于丽水茶农而言,这样的龙头企业有着重要的产业托底效应——即使茶叶的市场价格走低,茶农也不需要为持续滞销而发愁。
但丽水的茶文章,并没有就此停顿。
位于松阳县新兴镇横溪村的大木山骑行茶园,便是“跳出茶叶做大业”的典范。这片面积逾2300亩的生态茶园,丘陵连绵、水库密布,骑行车道贯穿其间,处处茶香四溢。在成功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后,这个集茶文化展示、茶产品研发、品茗休闲、观光度假、体验式旅游为一体的主题乐园,去年已经被认定为国家“AAAA”级旅游景区,成为丽水探索“茶旅融合”的创新样板。
越来越长的产业链,使丽水茶叶从最初单纯的农业一产产业,延伸到了一二三产的各个环节。如今,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能,丽水都已经成功跻身浙江茶产业第一方阵。“‘十三五’期间,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,我们特别要在政策、组织、技术、质量、市场、品牌、主体、融合、文化、管理及资本上下功夫,发掘出更广阔的茶叶增产增值新空间,力求实现弯道超车、晋级浙江茶叶第一大市和中国茶叶强市。”潘建义说。
作者:maliu 发布日期:2016/5/23 点击:5399 打印本页
电话:0578-2028339 传真:0578-2028339 地址:丽水市丽阳街827号农业科技大楼
主管单位:丽水市农业局 主办单位:丽水市茶叶产业协会
Copyright © 1998 - 2011 丽水市茶叶产业协会网站 .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7357号-1
丽水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 |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:0578-2231188 2557000 邮箱:447295623@qq.com